7月9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突破5800万户,较“十三五”期间增长超40%。这一数字背后,是民营经济在制度创新中实现新发展的真实写照。而会展业坐拥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群体,不仅是构成民营经济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作为会展人,我深刻感受到,民企的蓬勃发展与会展经济的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为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勾勒新蓝图。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建设已基本确立,为会展民营经济发展彻底打破地域壁垒,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青海为例,通过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累计召开1800余场对接会,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等实际问题,直接带动当地会展项目数量增长23%。在如黑龙江举办的哈洽会上,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公司与沙特企业签署上亿元手术机器人代理协议,成为民营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的典范。这种国际合作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更让会展业成为连接全球产业链的“超级纽带”。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正是《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后市场活力释放的缩影。除市场开放外,资金准入制度也为会展民企发展带来更大利好。如,外资准入限制的大幅缩减,更为民营会展企业注入了国际合作的新动能。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29项,制造业领域限制全面“清零”,直接推动了会展产业链的国际化整合。会展业是民营经济的“试验田”,更是民营企业的“练兵场”。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展览规模前100名主办机构中,民营企业占比达32%。市场主体敏锐的商业洞察,不断刷新行业边界。会展民企的创新动能,正在重塑行业价值链条。例如: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场馆运维与能耗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利用技术创新推动绿色零碳转型;如台州机床模具展吸引全球企业参展,通过合作创新让展会中30%的技术合作直接转化为本地制造业,有力推动区域产能升级;如深圳新能源汽车展与绿色制造技术展同期举办,通过办展形式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达成超50亿元合作意向。再如潭洲国际会展中心通过模式创新,实现“会展+国际”“会展+教育”“会展+文旅”,成为全国展馆运营创新标杆。为我国会展业市场化发展提供重要有力依据。实践证明,民营企业不仅是会展经济的参与者,更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产业升级的引领者。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会展业正迎来三大战略机遇:一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为会展企业提供了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法治保障。二是产业融合加速深化。制造业外资准入“清零”后,会展业与实体经济的联动更加紧密。三是数字技术重构场景。数字化正在打破展会的时空限制。让展会不断创历史新高。并为打造“永不落幕”的展会模式,开辟了万亿级市场新蓝海。其一,以国际化视野打造全球平台。推动更多民营会展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会,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其二,以绿色化理念引领行业变革。落实《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推广智能模块化展台、循环利用材料等创新实践。其三,以数字化手段重塑产业生态。加快5G、AI、区块链等技术与会展场景深度融合,培育“会展+”新业态。站在新起点,我们相信,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纵深推进和《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全面实施,会展业必将成为拉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书写新篇章。
来源:中国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