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发布,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总则,明确要求政府在招标采购、账款支付、融资支持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平等保障。这一法律的出台,为包括民营会展企业在内的广大民营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将有望进一步优化民营会展企业的发展环境。

河南中展动力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
河南中展动力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传强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对民营会展企业而言意义重大。短期来看,它有助于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减少招投标中的隐性门槛,提升中小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机会;同时将强化政府项目款项支付保障,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在融资层面,政策鼓励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金融服务,为轻资产的会展企业打开了融资新通道。从长远来看,该法有望推动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与技术水平,促进行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推动整个会展生态的良性发展。
结合自身的实践观察,宋传强分享了民营会展企业遇到的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政府资金支持机制尚不健全。目前许多专项财政扶持资金在分配上倾向于国有会展企业,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申报同类资金时门槛较高。尤其筹备新能源、数字化等新兴领域项目时,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资金缺口问题尤为突出。这种差异客观上限制了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拓展能力。
其次是场馆定价机制对中小企业不灵活。多数大型场馆由国有平台运营,租赁定价机制相对固化,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灵活策略。宋传强表示,其公司承办的郑州门窗定制展项目,场地费用占总成本近40%,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极大的预算压力。此外,场馆配套服务如餐饮、物流等多由指定供应商垄断,服务质量与成本并不匹配,影响了参展体验。
“总体来看,民营会展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自身经营策略的创新,更需要营商环境在政策扶持、资源配置、服务体系方面给予更公平更高效的支撑,形成有利于多元主体共生共赢的行业生态。”宋传强表示。
宋传强谈到,中小民营会展企业受限于体量和资源,在开展业务方面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限制:
第一,品牌传播能力有限。多数中小企业的年度营销预算有限,难以支撑主流媒体广告投放或高频次行业论坛合作,同时普遍缺乏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导致传播效果受限、精准触达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展会招商成效和观众组织,易陷入“传播弱-规模小-影响力低”的循环困局。
第二,数字化转型推进乏力。会展数字化背后需要会展策划、数据分析和技术开发的多方协同。对中小企业来说,受限于人力成本和品牌影响力,难以招募到此类人才。
第三,产业链议价能力偏弱。受限于单场展会规模,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缺乏足够话语权,采购商更倾向选择头部展会以降低决策风险,迫使中小展会需投入更多资源来构建品牌背书和客户信任。同时,在与供应商合作中因议价能力有限,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制约了其规模化发展。
在用人方面,民营会展企业面临着高端人才引育难、职业发展通道不完善等难点。高端会展策划、数字化运营等复合型人才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及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受限于地域、薪资和平台影响力,难以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内部系统培养体系缺失、年均培训投入有限等导致团队能力与行业转型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多数中小企业采用项目制用工模式,缺乏明确的晋升机制与职业规划,难以满足年轻人对成长空间与稳定性的期待,这也使得人才流动率高、组织稳定性差,影响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的持续性推进。
河南中展动力展览有限公司长期以来与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且构建了阶梯式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这种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增强了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显著降低了员工流失率。
据宋传强介绍,公司超半数员工来自校企合作项目,其中许多已成长为业务骨干,在展会策划、运营管理等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实践充分证明,民营会展企业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不仅是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也为会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合规经营方面,民营会展企业普遍存在两大短板:一是法律意识不足,部分企业对政府采购流程、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了解不足,容易在合同履约、展品专利、设计抄袭等环节引发纠纷。二是财务合规性薄弱,一些中小企业因融资压力,仍存在使用私人账户代收代付等不规范操作,埋下税务隐患。基于此,宋传强建议企业一方面应建立内部合规审查机制,聘请法律顾问参与合同审核与资质管理;另一方面,加快推进财务管理数字化,引入专业财税系统规范资金流转。同时应积极借助行业协会等平台的专业资源,参与标准制定,提升自身的合规能力和管理水平。
谈到优化民营会展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议,宋传强提出应从政策支持、行业协同与企业自身建设三个层面发力。
在政策层面,建议加大对数字化升级、绿色布展等项目的财政补贴,鼓励向创新型、生态型展会转型;推动建立“会展+酒店”联动机制,统筹展期住宿资源配置,降低参展商综合成本;同时,构建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更新设立会展相关专业,缓解行业人才结构性短缺。
在行业层面,组建区域性会展联盟,整合共享客户流量和供应链体系,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同时开发“会展保险”定制化保障产品,覆盖延期、违约、知识产权纠纷等风险点,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企业层面,应避开与国有企业的同质化竞争,聚焦垂直细分市场,打造专业化品牌。
总之,民营会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行业协同与自身建设的共同驱动。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企业若能顺势而为、深耕专业,将有望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助力会展业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来源:中外会展C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