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会展洞察
会展洞察
当“伪身份”成为座上宾
时间:2025-08-13   访问量:1002


这两天,一则社会性新闻引发全网曝光。事情起因是,8月6日澎湃新闻发布消息,一男子打着“中科院院士”的旗号出席各种学术会议与商业论坛,后经核实发现其身份系伪造。这名顶着虚假头衔的男子十分热衷参与教育与中医药行业相关的活动,利用虚假身份达到自身利益诉求。而在其背后已构成完整的关联产业链。该男子行为被曝光后,不仅让公众了解到所谓“贵宾”身份背后的利益链条与运作黑幕,也给一些展会活动起到警示意义。


     其实,会前合理、谨慎、有效的核实嘉宾身份,避免品牌活动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漂洗身份的舞台让活动价值与影响受损,已成为摆在主办单位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我看来,会前的信息管理核实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会展业而言,疏于管理,往往成为引寇入席的关键诱因。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主办在信息管理方面的漏洞借机参会上台捞取好处。一方面,这些人以蹭活动热度与流量为目的包装自己,借助主要展会活动,大搞形象塑造与利益交易,通过正规活动的影响力、品牌力与传播力为自己塑造“金身”,从而进一步构建利益输送链条。另一方面,让展会活动的舞台展示,成为一种个人的“授信”方式,为自身添加“熟人”“专家”“学者”名片,以谋得形象、名气、渠道与交易的多重收益。

     然而,像上述新闻中利用假身份在展会活动上行骗牟利的案例在当下并不少见。由于会展活动的特殊属性,往往一个大展里包含多种分论坛,因此,成为不少伪专家、伪学者甚至是伪领导眼中的“舞台”,鱼龙混杂的福地。而造成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的诱因,在我看来有三方面因素导致。

    一是,赞助绑定。一些地方在活动补贴与赞助上与嘉宾数量级别绑定。如邀请一定量级的院士、领导与行业专家,方能拿到相关奖励。主办为拿赞助或补贴,往往急功近利,让“伪身份”趁虚而入,钻了空子。

   二是,层级背书。当前,国内办展办会十分看重领导、专家莅临。这种领导坐镇,名头与层级的背书形式,让很多人趋之若鹜。造成展会活动侧重点的偏离,忽略活动内容质量,造成品质下降。

   三是,社交需求。当前,不少会展活动为吸引市场与社会眼球,往往追捧头衔的多元因素。为给活动增色,一而贯之乱引乱入各类行色嘉宾,给活动变质埋下伏笔。

    鉴于这三重因素,我认为放眼当下,办展办会还需回归本质,从重嘉宾到重内容方向转变,以内容取胜,赢得市场需求的同时,重塑会展活动风清气正的良好秩序,才能真正从本质上避免“伪身份”成为座上宾的尴尬!

来源:中国会展


深圳市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

联系电话:0755-82880185 、82880186

邮编:51800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圳会展中心

技术支持:TIANRUI

技术电话:400-806-5336

Copyright 2023 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212915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