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应邀参加长三角地区某市新建大型会展中心项目的规划论证会。作为专家之一(5位专家中,3位建筑规划设计专家,2位会展业专家),我的发言分为五方面:新中国会展场馆建筑历史的简介;会展场馆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国内现有大中型会展场馆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会展场馆建筑设计的建议;发包方提前组建会展场馆运营班子、提高场馆利用率的建议。
376座 全国现有会展场馆数量
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到2024年,全国投入使用的会展场馆共376座,室内可供展览总面积为1593.89万平方米。虽然全国展馆室内可供展览面积平均值为4.2万平方米,但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超大型展馆有43座,而2万平方米及其以下的小型展馆有169座,显现“一头大、一头多”的格局——超大型展馆的净展面积大,小型展馆的数量多。
从地域分布看,广东、山东、江苏三省分别拥有44座(室内可供展览总面积216.58万平方米)、42座(总面积213.73万平方米)、38座(总面积103.23万平方米),位列全国三强。说明会展业硬件设施建设规模与经济大省的发展地位呈正相关关系。
三条途径 提高场馆利用率
必须看到,会展场馆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国际经验表明,年利用率低于15%的展馆会陷入亏损。为增加营收,降低运维成本,争取盈利,提高利用率是会展场馆改善经营管理的必然选择。
提高会展场馆利用率,途径有三:
一是,自办项目。
2023年以来,场馆经营管理机构自办项目处趋于升温态势。
促使升温的原因有四:
一是展会新项目缺乏,部分老项目规模缩减,新增场租的预期看落。
二是政府展停办或改为市场化运作后规模缩小,租金收入下降。
三是“展会+”潮流兴起,服务于文旅消费的活动项目需求上升。
四是场地资源在竞争中成为自办业务的优势。
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首次承办了与世界智能制造大会配套的2024年智能制造博览会,依靠市场化操作,实现了6.5万平方米的展出规模。广州某会展中心自办演唱会,则是跨界创新的尝试。这两个案例颇具代表性。
二是,赋能客户。
以丰富租馆展会的内容、场景为“抓手”,以扩大场使用地面积为目的,为长期租馆的品牌展会主办方提供价值链上的深度服务。
如为大型会议创办“会带展”项目,提供配套展会的承办服务;或为大中型展览提供配套会议、活动的策划、组织服务;或以优惠的场租价格,为知名大中型展会提供“会销”服务。这类服务实为会展主办方的外包业务项目,不同于展馆自办项目。但因依托客户品牌的影响力,难度会小于自办项目。
2025年4月15日,以“食在广州”为主题的“广交会音乐美食节”,在广州琶洲展馆广场亮相,成为第137届广交会第一期的特别活动。这是中国第一展将会展经济、旅游经济、夜间经济有机结合的创新之举。

三是,承接非会展活动。
主要是承接演唱会和赛事。赛事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和从业技能比赛两类。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承接邓紫棋、薛之谦、告五人的演唱会和“海山日月音乐节”。音乐节期间设有美食区和环保主题展览活动,观众人数达6.5万人。上海虹桥展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改造的EH馆,可容纳7300名观众。现每年承接演唱会超过40场。
当然,还有第四条途径——长期出租部分展厅/单馆。我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做法会影响会展场馆承接大型项目能力,在管理上也会造成诸多不便。
四方面着力 提高展馆利用率
会展场馆提高利用率,需要经营管理机构从四个方面着力:
首先是适应形势,明确认识。
展馆自办项目,扩大服务领域,既是市场需求,又是企业发展诉求。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德国会展场馆经营管理机构基本是“两手抓”——一手抓场馆运营,一手抓自办项目。
其次是制定战略,认真落实。
自办项目和扩大服务,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企业领导班子要在统一思想基础上,规划发展目标、谋划发展措施。一把手要亲自督导,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
其三是选配团队,选准项目经理。
要配备专门的团队,当主业来做。而不能靠展馆运营部门兼营,当副业搞。
要选准配好自办项目的项目经理。此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
在自办项目(包括赋能客户的项目)形成气候的基础上,应设立子公司,以利专业化经营。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承接的“海山日月音乐节”场景
第三是完善机制,重视激励。
由于自办业务难度大、压力重、操作技术复杂,应适当提高相关员工的待遇,尤其要发挥销售佣金的激励作用,促使绩效挂钩,多劳多得。不能按场馆从事运营员工的薪资模式来搞项目。
第四是加强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
来源:张凡的会展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