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三新展”的一个论坛上,我做了个分享。没讲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就聊了聊我这半年多来,怎么用AI写公众号文章,磕磕绊绊地做到了8000多粉丝这件事。
分享完,台下很多人围过来交流。我预想中的问题,应该是问我用什么工具、什么提示词。但出乎意料,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
“阿牛,你说的都对,但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还是太难了,学不会啊。”

看着他们真诚又无奈的表情,我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回答。
回来路上我一直在想,真的难吗?
我,一个40多岁、没写过一行代码、专业跟计算机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年人,花了几个晚上,摸索着跟AI对话,就这么一路干过来了。如果这都算“难”,那世界上恐怕就没什么容易的事了。
今天,我想借着这篇文章,跟所有还在观望、还在犹豫的同行们,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这事儿,真不难。难的,是你总想着,但就是不动手。
我们做展会的,和学AI,犯的是同一个病。
这半年的经历,让我看清了一件事:很多人对AI的恐惧,和我们很多企业做展会的困境,病根儿上是完全一样的。
这个病,叫“路径依赖”和“完美主义的拖延症”。
我们先说做展会。
每年,我们是怎么筹备一场展会的?是不是一套无比熟悉的流程:定展位、找搭建、设计海报、印宣传册、培训销售话术……然后到了现场,就是三板斧:发传单、收名片、送礼品。
我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套“体力活”。
效果好不好?我们心里都有数。回来一复盘,名片收了一堆,有效线索没几个;钱花了几十上百万,ROI算不清楚。
我们抱怨市场不好,抱怨观众质量不高。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自己,根本就“不想”用一种新的、更聪明的方式来干这件事?
有人跟你说,可以做展前线上预热,用内容吸引精准客户。你说:“太麻烦了,我们没那个人。” 有人跟你说,可以用数据工具分析观众画像,做精准邀约。你说:“太复杂了,我们不懂技术。” 有人跟你 liao ,可以用AI赋能销售,现场快速生成个性化方案。你说:“太虚了,那东西不靠谱。”
你看,是不是和那些跟我说“AI太难了”的朋友,一模一样?
我们总是在行动之前,就给自己预设了无数个“困难”。我们宁愿在一条老旧但熟悉的小路上低效地爬行,也不愿意抬头看一眼旁边那条已经修好的、能让效率提升十倍的高速公路。
你缺的不是“教程”,而是“下场”的勇气
现在回到AI。
我刚开始用AI写东西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写的文案,要么像机器人,要么答非所问。
但我没想那么多,就把它当成一个“实习生”。它写得不好,我就教它,一遍遍地调整我的指令(Prompt)。
“不对,你的语气太官方了,要像一个从业多年的顾问在跟朋友聊天。” “这个例子不好,换一个更贴近B2B销售场景的。” “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要按照‘提出痛点-分析原因-给出方案’的顺序来写。”
就这么来来回回,像训练一个新员工一样,磨合了一两个月。慢慢地,它好像“懂”我了。我给它一个标题,它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写出我要的框架和感觉。
这个过程,需要你懂什么高深的编程知识吗?完全不需要。
它唯一需要的,就是你的“耐心”和“动手”的意愿。 你愿不愿意花一个下午,不干别的,就坐在电脑前,跟它死磕一篇文案?
很多人把AI想象成一个需要“学习”的复杂课程,总想着等一个完美的教程、一个大神来手把手地教。
但真相是,AI不是一门需要“学会”的课,而是一个需要“用熟”的工具。就像你学开车,你看再多理论,不去驾校摸方向盘,永远也学不会。
给所有展会人的一个“动手”建议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并且心里有一点点触动,那我求你,别再等了。
别再把它当成一个遥远的概念,就从今天下午,从你手头最具体的一件小事开始,把它用起来。
展前策划:你是不是正在为展会主题发愁?打开AI,输入:“我是一家做XX的公司,要去参加XX展会,请帮我构思5个能吸引目标客户的展台主题,要求直击行业痛点。” 内容营销:你是不是要为展会写预热推文?告诉AI:“帮我写一篇介绍我们将在展会上发布的新品的公众号文章,风格要专业但易懂,要包含对客户价值的描述。” 销售赋能:你的销售是不是还在用统一的话术?让AI帮忙:“根据我们的产品手册,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如技术总监、采购经理),分别生成一套3分钟的产品介绍话术。”
就从这样一件小事开始,你就会发现,那个你想象中无比巨大的鸿沟,其实抬腿就迈过去了
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被技术淘汰,而是固守着旧地图,却抱怨找不到新大陆。
我一个40多岁的人,能做到的事,我相信你一定也可以。别再说难了,我们真正缺的,从来都不是能力和智慧。
我们缺的,仅仅是,现在就打开那个对话框,敲下第一行字的勇气。
来源:会展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