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会展洞察
会展洞察
一周1000场科技活动,纽约技术周的主办方是个VC
时间:2025-08-05   访问量:1001


满城尽是技术男,还有投资人。

1个星期,1000场活动,

超过6万人参与。

不在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办,

那能在哪儿办?

主办方既不是会展公司、媒体、政府,

而是一个VC风投机构。

这事发生在纽约,

有没有可能,也发生在我们这儿?

微信图片_20250805152936.png

1000场活动,平均1天142场

认识一下纽约技术周(Teck Week)。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046.png

2025年7月2-8日,纽约Tech Week,一周1000场活动,平均每天142场。参与者超过6万人。

早上、中午、傍晚、深夜,每小时大概有14场科技相关的活动在城市不同角落同时展开。

但它不是那种一场盛大的大会+分论坛+展览展示+N场配对洽谈的模式。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047.png

5人圆桌到300人峰会,从Beta用户体验早餐会到深夜酒吧里的创始人小聚,它的样子不一,强度却都不低——有人在pitch融资、有人在组建团队、有人在探讨AI模型的下一轮突破,还有人只是来聊聊最近怎么用刚出的新技术解决了什么事

没有万人期待的主旨演讲,会场人乌泱泱的那种。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054.png

活动不以“嘉宾大咖”为主角,而是高度关注连接效率

我能见到谁?

我的方法和构思,能不能被同行认同?

投资人呢,你快来找我!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204.png

去中心化没租用会展中心

让人吃惊的是,1000场活动,几乎没有一场在传统意义上的会展中心/会议中心

喂,会展BEN,你不要含沙射影我--伟大的CES!

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这类工作室、屋顶花园、曼哈顿的共享办公楼、酒吧、大学讲堂、教堂,甚至地下艺术空间……都是活动举办地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205.png

套用一句“满城尽是黄金甲”这句话,纽约技术周可以说是“满城尽是技术男+投资人”。

纽约本来就各类空间、场所的风格多,现在这些空间成了内容和社交的发生地。

这个做法,让我们想起了美国的高点家具展--满城都是展览展示的地点,全城办展。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206.png

纽约Tech Week把会议论坛N多个角落。

这种“去中心化”的方式,不再依赖那一个谈判有点儿累的展馆充分挖掘城市的多样空间搞不好很多场所都是免费使用的

即使在国外,很多活动还是离不开那个“大场子”:展览馆、会议中心、酒店大宴会厅、多功能会议室成本高啊,况且,现在的人喜欢不那么让人拘束的空间。

我们的问题是,难道只有技术类大会才适合分布式会场吗?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240.png

主办方不是会展公司,也不是政府

好玩的是,这个科技大会的主办方不是协会,不是牵头,也不是某个会展巨头主办,而是一家风投公司a16z发起的。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243.png

这不是个惯常的操作方式。

a16z没有包下几万平米的展馆,他们只是搭了个平台网站(tech-week.com),定下一个开放规则,剩下的都交给参与者自己去发挥:Stripe办一场金融科技活动,Notion来一场产品讲解,某开发者社群办个AI小聚,甚至某艺术机构也加入来讨论科技与人文的边界。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244.png

也就是说,纽约技术周的组织也是严重的“去中心化”。

某个机构向申请在这个活动期间举办一场自己的专属活动,在网站上发出申请,主办同意了,就是官方活动了。

对,很像俺们中国的2050大会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747.png

你可以理解为:a16z不是在“组织”1000场活动,而是在“引爆”一个网络,每个人都是节点,自己决定要不要动手参与主办一个

所以,它不是一个大会,而是一种分布式“市集”:内容自己准备,场地自己找,观众自己带。

但整个市集又是互联的,有共同的时间节奏、主题方向和社交张力。

对我们熟悉的会议展览行业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逻辑。

它打破了“活动=主办方+场地+嘉宾+流程+控制”的传统模型,转向“平台化、去中心化、自组织”的另一种形态。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750.png

照片直播?当然没有。

官方酒店,当然也没有。

会后报告,当然没有。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751.png

怎么玩儿?

那到底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Tech Week能跑通,靠的不是人多、钱多,而是机制设计。

第一,平台统一


有一个城市级活动平台,像一个在线日历,每场活动时间、地点、报名入口都一目了然。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752.png

这个网站看上去有点儿粗糙,却非常重要:它让每一个分散的活动都能被看到、被找到、被加入。

第二,空间激活


每个空间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社交和内容氛围,活动一进去就有人气成本低甚至可能是零成本

第三,自发传播


Tech Week的每一场活动,不是讲完就散,而是有人猜测是各单项活动的组织机构在认真记录,有的拍视频、有的做播客、有的写文章,甚至剪成短视频在网上转发。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753.png

这些内容不断被传播,被更多人看到、记住,影响还在后头。
主办方自己做传播,那真是累死了

第四,参与门槛低,但连接效率高


活动大多小巧、自由、气氛轻松,不喜欢那几个演讲人,随时可以走

纽约Tech Week的做法,不是拼排场,而是连接;不只是数量,而是质量;不是哪个知名机构来当主办,而是各路神仙愿不愿意在你的平台上一起参与。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754.png

城市能不能办出类似的Tech Week,最终不靠预算,不靠政府的各种支持,而靠机制设计和“让别人也能玩起来”的心态。
你说,中国哪个城市仿一个呢?

上海,深圳,北京?

来源:会展Ben

上一篇:老项目不优 新项目缺乏 咋办 ?

下一篇:没有了!


深圳市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

联系电话:0755-82880185 、82880186

邮编:51800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圳会展中心

技术支持:TIANRUI

技术电话:400-806-5336

Copyright 2023 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2129154号    网站地图